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电子商务 > 电商扶贫

囊谦县民族宗教发展史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9-05 阅读次数:0

宗教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囊谦属基本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全县寺院林立,教派齐全,僧尼众多,影响深远。全县现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和宗教活动点103座,入寺僧尼9800余人,活佛133名,僧尼人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是玉树州乃至全省的宗教大县。

第一节  苯  教

苯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发源于古象雄文明,它涵盖了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绘画、因明、哲学、宗教等方面,对西藏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地影响,经过几千年的信仰实践,直至今日,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西汉以来,西藏象雄文化在囊谦(含今玉树地区)影响甚广。雍仲苯教徒旺庆·当拉米巴和嘎·嘉哇洛周等人,先后从象雄来到囊谦地区传播苯教,在今结古镇扎西科神山苯钦当母卡东坐禅修行。嘎·嘉哇洛周在神山下修建一座苯教寺院,称之为雍仲当泽寺。该寺后毁于和硕特蒙古的兵燹。

囊谦县的达那寺,最初也属苯教寺院,信奉苯教。后来,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创世人帕摩竹巴的弟子桑杰叶巴,在囊谦地区极力传播叶巴噶举教义,达那寺改宗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寺院,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第二节  藏传佛教

囊谦是个以藏族为主的县,藏族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囊谦地区流传历史比较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七世纪时,随着吐蕃势力的东进和疆域的拓展,藏传佛教逐渐传入囊谦地区。宋时,南宋皇室在囊谦任命土官,颁发文册,并敕建一座政教合一寺院——根蚌寺,从而拉开了中央政府在青海南部施政的序幕。元朝时期僧侣活动日趋频繁,到十四世纪中叶,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相继在囊谦地区修建寺院。在此之前的四、五百年间,囊谦各地也有一些占卜问卦、雕刻嘛呢、铸造佛像、引进佛经和修建佛塔庙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以僧众、佛殿、经堂和禅院等为母体的正规寺院。

自明、清以来,格鲁派乘势兴起,创建新寺或改宗原有各派寺院。到1958年,全县共有藏传佛教寺院73座(其中尼姑寺7座),活佛63人,阿卡、尼姑3955人,均属藏传佛教寺院。其中,噶举派寺院44座,宁玛派寺院16座,萨迦派寺院10座,格鲁派寺院3座。噶举派在囊谦的势力最为雄厚,支派齐全,支派有香巴噶举、塔布噶举、帕竹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噶玛噶举、乃多噶举和苏莽噶举。“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寺院受到毁灭性破坏,僧尼和民主人士遭受不公正待遇,民族传统文化和珍藏在全县各寺的珍贵文物遭到空前浩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全县相继批准开放寺院49座(含尼姑寺院2座)。其中,噶举派寺院31座,萨迦派寺院8座,格鲁派寺院3座,宁玛派寺院7座;入寺僧人1020人,其中,活佛29人。

截止2010年,全县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和宗教活动点103座,入寺僧尼9800余人,活佛133名,僧尼人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

第三节  教  派

一、宁玛派

囊谦地区的宁玛派,其教法传承主要实行转世制(认定前世活佛灵童)、世袭制(父传子)和师徒相传制三种方式。信徒有两种:一种为出家僧侣,一种为在家信徒。在家信徒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近事戒,守护五戒而留居俗家;一类并不受戒,只是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在家信徒,平时从事农牧业,跑生意,娶妻养子,农闲或规定的时间里则穿红色或紫色法衣,将头发留成咒师辫,口诵密咒,有各自的诵经活动,也有定期的集体活动。他们自称咒师辫的黑发象征佛的法身,发上的各种装饰物象征佛的报身,一根由许多发丝辫成的头发象征佛的化身,这便是佛的三身。宁玛派的出家信徒要过丛林生活,依次受出家、沙弥、比丘等戒律,禁止娶妻成家,与其他教派并无大的区别。除了举行法会外,宁玛派寺院的住持活佛和咒师,以及教长等教务管理人员,平时不披袈裟,不穿法衣,而身着深红色藏袍或深灰色上衣和白色僧裙,其上衣象征普贤菩萨,僧裙代表普贤之妃。头蓄长辫、缠黑布、腰插法橛和胫骨法号,耳戴长环海螺,怀揣颅骨钵盂。寺院殿堂内主供莲花生师君三尊和本门护法神等塑像。至1958年,囊谦县有宁玛派寺院共有16座。主要寺院有改加寺。

改加寺  是青海省最大的宁玛派尼姑寺院,位于囊谦县吉尼赛乡改雄沟保佐山腰,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寺,活佛和高层尼姑居住上寺,一般尼姑则住下寺。该寺由改加·仓央嘉措创建于1893年。1910年改加·仓央嘉措圆寂后,认定囊谦千户扎西才旺多杰胞弟昂文求扎嘉措为其转世灵童。从此,改加寺在囊谦千户的支持下有了较大发展。

1958年前,该寺建有60柱、24柱、9柱、3柱的大小经堂各1座,佛邸3座,禅房16间,杂房15间,尼舍270间,僧舍3间,佛塔25座,灵塔9座,转经筒房1间,佛殿7间,铜制镀金佛像13尊,寺院占地面积约100亩,耕地300亩,牲畜4880头(只),有尼姑800余人,其中常住寺院的500余人,学有成就的28人,大活佛1人。仓央加措圆寂后,该寺从二世求扎嘉措开始,有东嘎、安曲、冷周、旺都、尼玛、阿宝、噶玛才仁和公才等8个活佛转世系统。改加寺在西藏境内和玉树地区共有20多个子寺。

改加寺一年一度的主要法会有藏历正月初七至二十一日的静猛合修会;三月初一起为期49天的度母、密集金刚、供施食子、长寿金刚持仪轨等7种法会;五月初七起为期9天的上师八法会;八月的《甘珠尔》、《丹珠尔》诵经会;十月初三日起连续61天举办的修心、勇猛上师、悲心密集、怙主成就、密咒修习、静猛修供大聚会,金刚橛,坐夏密集等8种法会;十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的水湿披单冷功节。 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曾两度被毁,1981年6月开放,定员60名,截止1996年,改加寺实有尼姑300人,活佛1人,有16柱经堂1座,9柱经堂16座,佛邸2座13间,杂屋26间,转经筒房1间,公用房3间,尼舍60余间,佛塔3座,灵塔7座,主殿3座,佛殿、禅房各l大间,僧舍13间。

二、噶举派

噶举派是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期,将金刚持佛的密咒教义由祖师口传相承发展起来的藏传佛教一大宗派,属新译密咒派。噶举派在玉树地区的传播是从十二世纪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东游康区开始的。都松钦巴途经玉树时,他首先传经说法,广收门徒,将玉树原有苯教寺院改宗为噶举派寺院,为扩大该派教义在康巴地区的传播、发展和后来在整个藏区形成强大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世纪末,噶举派不少名僧为弘扬该派教法,传承其教义,大修寺观庙堂,招收僧侣,采取认定灵童或从楚朴寺指派代理活佛等多种办法,主持各寺教务。1958年,囊谦县有噶举派寺院共有44座,形成“四大八小两分支”之称的噶举派传承系统。其中,噶玛噶举支派苏莽噶举和乃多噶举只在囊谦及玉树境内得到传播和发展,其他藏区均无此传承系统。

止2010年,囊谦境內有噶举派寺院31座,主要寺院有达那寺、尕尔寺、苏莽囊杰则寺、东南喇青寺、巴麦寺、觉拉寺、久采寺、公雅寺、尕丁寺、巴米寺等。

达那寺

达那寺位于吉尼赛乡麦曲村,距乡政府35公里,海拔约5500米,地处吉曲乡西、尕羊乡东和吉尼赛乡南三乡交界处的达那山腰处。“达那”藏语意为“马耳朶”,得名于该山最高处酷似马耳的石峰。藏族称达那寺为“达那宗格南宗”,意为“马耳狮子天堡”。为与印度格本日地方的达那寺相区别,此寺也称“北部达那寺”,是我国藏区目前仅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寺院。

达那寺最初为本教寺院,后改宗藏传佛教叶巴噶举派。686年,向东永仲吾在达那寺创建苯教寺院,称“沙群科索南宗”。1068年,高僧凯达加由之子公丁,从印度传教来到藏区,在苯教的基础上创建达那寺。那时的达那寺实际上是一座苯教和佛教共同存在和发展的寺院。公丁在达那寺修筑的尕吾拉康,是康区最早修建的佛龛房。1171年,叶巴噶举创世人帕摩竹巴的弟子桑结叶巴·伊西则于喀木(昌都地区)建成叶巴寺,发展叶巴巴噶举派。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伊西则改建达那寺为叶巴噶举派寺院,迄今800余年。达那寺建筑规模宏大,当初仅一座称为“嘎嘉玛”的大经堂就有100根柱子,该寺鼎盛时期有寺僧300余人,还辖有今囊谦县尕永乡的嘎扎西寺、吉曲乡的叶文寺和赛佐强寺等。

20世纪90年代,达那寺有叶巴经堂1座,呈方形,高20余米,占地44平方米;帕摩竹巴灵塔殿1座,为2层,内供帕摩竹巴灵塔,为1199年所建;叶巴殿1座,内供传为桑结叶巴·伊西则自身药泥像和该寺前身主供的本教鼻祖敦巴丰饶的镀金铜像,高约1尺。

达那寺不仅规模宏大,佛教渊源深厚,而且还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王的名字紧密相连,故又名“岭国寺”,是一座称之无愧的“岭国”博物馆与纪念馆。寺内叶巴经堂右下四分之一处为格萨尔经堂,堂内靠东墙中间塑有9米高的格萨尔像,其部将吉本和贾察侍列两侧,略低于格萨尔像。格萨尔塑像前供放着传为格萨尔和贾察的宝刀;南侧供放着格萨尔王妃珠毛的各式腰带,其中最珍贵的要数海螺腰带;墙上挂着传为格萨尔及其30员部将的武器、盔甲、衣服以及第九、十世噶玛巴活佛献给格萨尔塑像的内地锦缎哈达;西墙门楣两侧则塑有珠毛王妃及其妹妹乃琼的身像,墙上挂着传为贾察从内地运茶所驾驭过的虎、豹、熊等野兽的皮。另外,在叶巴经堂的另一小殿中还供放着传为格萨尔念诵的“帕本”经卷,寺院所在达那山西面的龙保山,山顶群石林立,上有传为格萨尔及三十大将的墓葬塔,均为噶丹派塔形,上铸各色藏文字,惜因风化雨淋,岩羊舔蹭,字迹已难辨认。因此,有学者认为,格萨尔降生于德格擦擦地区,称王于果洛玛沁草原,最后的归宿在囊谦的达那寺。

达那寺虽为藏传佛教寺院,却未实行活佛转世制度,而是世代从学经优异、威望较高的寺僧中选任住持。住持称之为“叶巴弟子”,至今已有22任,现任叶巴弟子2名,即噶玛谢囊塔森和彭措扎西,分别担任寺管会正副主任。该寺现有寺僧37人。

达那寺还由于与印度的达那寺齐名,人们往往认为朝拜了囊谦达那寺,犹如亲临印度佛教圣地,加之该寺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名称奇特等等,在藏区颇负盛名,朝拜者纷至沓来,以朝拜达那寺为人生快事。

2006年05月25日,达那寺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尕尔寺

尕尔寺位于癿扎乡巴麦村德念青白玛山谷,距乡政府66公里,海拔约4500米。寺院全称“尕念青桑却曲才楞”,意为“尕尔菩提佛经院”。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智臣嘎尔﹒东赞宇松的第十一世转世尕﹒顶角朋措于1158年创建,距今近900年历史。尕尔寺属直贡噶举派,主要供奉释迦牟尼、莲花生大师、金刚亥母等。

尕尔寺占地面积4000亩,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其中,经堂3座、佛堂4座、护法殿1座、僧舍68间,其它各类房间10余间。尕尔寺拥有珍贵文物经轮加南玛(为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敬献尕尔寺的,距今历时千余年)、青梅多杰活佛(据传青梅多杰原系果洛某寺院活佛,佛教集大成者,精通五行,法力深厚,后为尕尔寺活佛,系第一世尕尔仁波切)石上脚印一块、莲花生大师自显像和旧唐卡等文物,有各类经文千余卷,唐卡千余幅。由于经轮是三界的无上至宝,所以经轮到哪里,哪里就能消除一切孽障,得到神的护佑,风调雨顺,无病无灾。所以,叫做“东永加”。经轮来自汉地,也叫“加南玛”。

苏莽囊杰则寺   位于囊谦县毛庄乡政府所在地的囊杰则山坡上,坐北向南,与玉树县苏莽德孜体寺合称为“苏莽寺”,属苏莽噶举派。该寺由仲玛赛洛周仁青创建于1414年,距今有500年的历史。仲玛赛洛周仁青系乜娘部落千户玛赛嘉阿之子,曾拜第五世噶玛巴得银协巴为师,频繁活动于玉树、囊谦和昌都一带,一边潜心修悟,一边招徒授法,创立了既源于噶玛噶举派,又具有自己特点的苏莽噶举派,有5部异于其他门派的常诵经卷,为该派后来的主诵经。

苏莽寺在历史上是囊谦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三大寺院之一。规模甚大,影响颇深,兴盛时期,入寺僧侣达到2000余人。1958年前,有僧侣300余人,僧舍200多间,大小经堂9座,禅院、讲经院、密宗院和寺院占用草山、耕地2800余亩。有噶旺、丁尕、萨东、更松和周巴等80柱3层经堂1座,禅院2座37间,4层怙主殿l座,4层佛邸4座108间,入寺僧侣定员100名,实有260人,活佛5名。寺内主供佛祖释迦释迦牟尼、莲花生大师、噶举派历代祖师、护法神等佛神像。

传统法会主要有藏历正月为期9天的初十会供轮法会;二月为期20天的大施食会;三月为期9天的修供会等。

东南喇青寺  位于囊谦县东坝乡吉赛村的吉曲河畔,寺院坐西向东,东坝百户管辖,属噶玛噶举派。

公元1318年,由仁巴洛周多杰始建于东坝地区,初属巴绒噶举派,先后移建于吉尼赛乡的东容沟、东坝乡的恰松滩等地,最后由第十世嘎玛直久松宝活佛将寺院迁至其经师丹增然杰住处(即现址),从此,将寺院改宗为噶玛噶举派。1958年,该寺建有36柱2层经堂,讲经院各1座,佛塔6座,殿堂7间,转经筒房9间,僧舍171间。有僧侣138人和2个活佛传承系统,其中,仁噶直久成林尼玛共传11世,噶玛直久传至4世。1958年至1981年6月间寺院关闭,僧侣回乡参加劳动0。1981年开放,入寺定员30人,实有126人,活佛1人。截止1996年,建有经堂和讲经院各1座,僧舍28间,佛塔3座。开办商店、牧场各1处,有牛羊200多头(只)、骡马12匹。寺院占用草山和耕地260亩。寺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蒂洛巴、纳若巴、玛尔巴、米拉日巴、达宝、护法神本尊和金刚亥母等。

传统法会有藏历正月为期15天的长寿仪轨会,三月为期9天的胜乐会,7、8月为期45天的坐夏密集等。

巴麦寺  位于玉树囊谦县城西约5公里处,海拔3600多公尺,巴麦寺是1215年由阿扎王钦吉布创建,为直贡噶举的法脉传承在青海地区规模最大的祖寺之一。

历代罗贡桑法王等许多高僧大德在此以闻、思、修和讲、辩、著,主持显密圆融的佛陀教法,培养了众多成熟宣说三藏佛法的堪布和主修大手印而成就的虹光身者。可想而知巴麦寺之作为殊胜圣地,其清净猛厉的加持力之巨!

在十年文革的历史浩劫中,许多佛教圣地寺院都遭到了虽然短暂然而却是十分严重的毁损期,法王罗贡桑仁波切、金刚上师达吉轮珠等毅然挺起护法护教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巧妙的将寺中珍贵的佛经、佛像、舍利塔秘密埋藏起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仁波切等人抢救的这些物品又重新回归并被列入了噶举的殊胜遗存当中。八十年代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后,巴麦寺被拆毁多年的主殿、寮房及其它附属设施等等都逐渐得以恢复重建。

现在的巴麦寺具足显密甚深广大传承、戒律严明、如理如法闻思修,成为直贡噶举法脉的重要道场;是小五明、大五明及大手印次第教证二法的讲修中心,也是国际功夫巨星李连杰、刘德华等众多名人皈依的寺院。寺院由5大中心组成:大雄宝殿、闭关中心、佛学院(培养藏医)、医学院、养老院。巴麦寺现住持第九世法王罗贡桑仁波切、巴麦钦哲活佛、喇钦活佛、金刚上师噶玛·西然彭措共同辛勤教化数十载,为噶举教法培养了大量出众的僧才,举如现美名远播的堪布活佛昂江扎西仁波切、巴麦寺佛学院大堪布齐日降措(被国家选为藏地语系的五省评考堪布于格西学位的评审员)、明就囊瓦堪布、索南尼玛堪布、更森顿珠堪布、巴就江措堪布、丹增堪布、噶玛才丹堪布、扎尼堪布等活佛堪布以及众多的分级闭关和长期闭关的舍世者,寺院现有修行常住的出家人五百多名,并有几十座分支寺庙。而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世界各地也有分支道场。

觉拉寺  以前叫觉让寺,是青海现存最大的巴绒噶举派寺院,由巴绒噶举派名僧隆热帐巴坚赞创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约在元至正年间。初址在扎曲河上游南岸的觉让则山上,名“则嘎梯寺”,后迁至北岸的觉让嘎地方,以后又搬迁到现址今囊谦县觉拉乡所在地,故名“觉拉寺”。

觉拉寺最初初以直希热巴所建杂手寺为母寺,曾辖囊谦县境内的买土改尼姑寺、扎西寺、孔来寺(亦写作卡乃寺)等子寺。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大小殿堂6座,寺曾500余人,现有350人。

觉拉寺是原出名的政教合一寺院,囊谦王家族分为囊谦和丛洒峡谷支后,丛洒家族子弟多住觉拉寺,该寺成为玉树地区巴绒噶举派的中心寺院之一。明代,朝廷曾册封该寺第六世活佛热旦增松巴热泪盈眶求鄂赛马,赏戴黄白色翎冠,白色代表政,黄色象征教,授权管理觉让寺及其所辖部落政教事务,另管辖今杂多县昂色乡境内的杂结、保热同,囊谦县的香达,玉树县境内的格强玛等地区,寺内高专司政教事务的「巴热泪盈眶珍盖」职务,至公元1958年,共历13任。公元20世纪20年代,青海蒙番宣慰使用权马麒曾任命于丁宁喇嘛为百长,后通称百户,集政教权力于一身,管理整个部落的僧俗事务。

觉拉寺文物丰富,保存人直希热巴的印章、传说忽必烈赠给隆热帐巴坚赞的佛陀12岁等身铜像、相传格萨尔王使用过的宝刀、明廷所赐白法螺等,另有18部黑纸金字大藏经、用象牙精雕的金刚亥母像、传说用直希热巴的眼心舌等舍得装藏的佛像等,在历史上颇有名气。

公雅寺  位于囊谦县的两座神山,据称是大护法国渣及扎打的圣地,故称国渣山及扎打山。同时,据著名的伏藏大师第一世秋吉林巴称他所见到的这两座神山既是观世音菩萨的坛城地,亦是金刚亥母的圣地。

第一世秋吉林巴在到达公雅寺的途中,净观到极奇异的景象,在公雅寺上空出现了释迦牟尼佛,围绕着有人大菩萨及千佛,散发无量与无边的光,同时在公雅寺的另一上空显像出历世大宝法王的佛行事业,其中包括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与泰锡度仁波切在一起心连心的预言景像。秋吉林巴称一生中所见的预言景像甚多,而在公雅上空所见最为殊胜。

距离公雅寺约二十五分钟车程可抵达著名的莲花生大士的修法圣地-藏名意译为“百个神山之首”。据称绕着神山一周的功德相当于诵一千万遍莲花生大士的心咒,故称为神山之首。(绕山一周约1个多小时)。

第七世大宝法王却札嘉措的弟子江扎桑杰巴增和萨当塔巴江钦依止大宝法王努力修学,得到一定成就。噶玛巴就指示他们去找一座如刀状的山峰并在那里兴建道场利益众生。他告诉弟子,那个地方非常殊胜,是观世音的净土。两位弟子依照上师噶玛巴的指示找到了现在的公雅寺的所在地,安住下来,度化利益很多牧民。这就是公雅寺的前身。

今天的公雅寺是桑杰丹增仁波切在文革后重新建起的,包括佛学院、经堂、闭关中心和两座尼姑庵。寺院有三百多位喇嘛、二百多位阿尼。

嘎丁寺

位于毛庄乡泽容村乃西社,三面邻河,北靠嘎丁山,初建于明嘉十四年(1535年)奉宁玛派,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从北京,途经玉树改为格鲁派寺院,并派一员堪布主持寺务,康熙末年,七世达赖也曾到过此寺。该寺现存有四层土木结构的大经堂、拉章并有寺藏宗教文物若干,建筑总面积29868平方米,为独具特色的藏式平顶建筑,墙体为条石垒砌,草拌泥抹面,涂白灰,大经堂上有边麻墙,经堂屋面四角各有一经幢,该建筑群对研究藏式建筑的营造风格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199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青百户旧址

位于吉尼赛乡巴青村,始建于清代,保存较为完整。坐西朝东。两层土木结构藏式平顶建筑,由护法殿、僧房、主人房、佣人房组成,墙体均土夯而成,总面积2904平方米,有着浓郁的康区藏式建筑风格和藏传佛教建筑特色。

采久寺

位于癿扎乡吉沙村的囊谦尕(原囊谦王王宫所在地,亦名“巴吉雍钦喀”,意为“招徕吉祥地”),距离乡政府50公里,海拔约3700米。采久寺始建于1750年,藏语称“仲顿昂谢周群科楞”,意为“周讲修显密法轮洲”。由噶举派大活佛仲通齐切巴所命名。采久寺系原囊谦千户府家寺,属周巴噶举派,从今吉曲乡池秀寺分建而来。池秀寺的池秀活佛第五世巴丹美才旺赤列,出生于囊谦千户府,其母拉毛班藏(1794~1858)嫌池秀寺远,于住地附近建采久寺经堂,供儿子修行礼佛,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以后的采久寺。

2010年“4.14”玉树大地震中受损,被列入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国家拨款392万元进行文物修缮。

巴米寺

巴米寺位于香达镇巴米村,距镇政府约3公里。海拔3600米。寺院全称“巴麦东阿谢周土丁楞”,意为“巴麦大乘显密乐园神洲。寺院由阿扎旺庆嘉宝、多加仁青扎巴于1090年创建,属直贡噶举派,主要供奉噶玛巴和莲花生大师。

巴米寺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为8260平方米,其中,大经堂2座,佛堂3座,经学院1座,僧舍70余间,敬老院1000平方米。寺院有金佛一尊,莲花生佛像8尊,金唐卡11幅,经文千余卷。该寺活佛洛更桑医术高超,曾为国际影星李连杰治愈胃病,被李连杰尊为上师。2005年夏,李连杰来该寺礼佛,并捐巨资维修该寺。

三、萨迦派

萨迦派在玉树实行的是法统传承,该教派在兴盛时期,大修寺院,广收门徒,扩展势力,该派的教法不仅传播到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而且在蒙古和汉族地区也有不少萨迦派寺院。后来随着萨迦派政权的衰败,在外地的寺院相继衰落,有的改宗其他教派,但在玉树境内还留存了不少萨迦派寺院。萨迦派在玉树地区的弘扬与八思巴及其弟子在玉树境内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l265年,八思巴从大都返藏。1269年,又从卫藏萨迦寺返回大都,来回都在玉树逗留,期间将许多寺院改宗为萨迦派。同时将许多法螺、跳神面具、佛像、佛塔、钹、鼓、金字大藏经等法器和命册赐封给其教化信徒和属地长官。后来,玉树各地的僧官、贵族将八思巴赐封的各重法器、命册作为圣物,置于殿堂进行供奉,并以此为基础大修寺院。止2010年,囊谦境内有萨迦派寺院8座。

四、格鲁派

15世纪,宗喀巴·洛桑扎巴以提倡先显后密的噶当派教义思想和行持作风为基础,综合西藏各教派流行的显密教而最后创立藏传佛教一大宗派。该派在清王朝的大力扶持下,一度成为执掌西藏政教大权的最大教派。格鲁派在玉树地区的传播、发展和后来形成一定规模,是从16世纪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为寻求政教庇护东游青康时开始的。他途经玉树期间,为多人剃度出家,弘法传教,不少他派寺院纷纷改宗格鲁派,从而扩大了该派在玉树地区的影响。2010年,囊谦境内有格鲁派寺院有3座。

上一篇:民族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