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囊谦新闻 > 要闻

强化对口支援 促进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07-11 阅读次数:0

  对口支援,是加快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一项面向特定的、以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综合能力的政策性行为,教育对口支援对于促进受援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青海省作为民族八省区的组成单元,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和经济强国的重要参考样本。深入思考新时代对口支援青海省高校发展的基本逻辑、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向,对实现青海省高等教育高质量、有特色、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和推动面向青海省各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均有着深远的意义。

  助力青海省“反贫困”的社会逻辑。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截至2019年末,青海省绝对贫困“清零”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脱贫地区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还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我省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等特征于一身,脱贫层次低、经济基础弱、民生短板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十四五”时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青海省的高校作为区域内的智慧组织和技术供给站,在面临青海省“后扶贫时代”的反贫困治理中,肩负着特殊的政治使命。对口支援推动民族地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群体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既能实现民族地区学生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基本诉求,同时也能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升社会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增加收入的能力,并有利于在“后脱贫时代”应对好民族地区脱贫逻辑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推动青海省“产业升级”的经济逻辑。青海省的产业总量和产业结构在近些年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转向,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结构占比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此外,进入新时代以来,青海省的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新时代青海省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而对口支援是有效增强、提升青海省高校为地区产业升级改造等战略实施培育高水平人才和科研能力,以及为青海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保障的重要抓手,是推动青海企业发展动力从外部施力向内在嵌入转变、从规模消耗型经济向绿色健康型经济转变的重要依托。

  践行青海省教育公平的教育逻辑。进入新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51.6% ,在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 ,但青海省202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43.36% ,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此外,在2017年开始的“双一流”建设中,青海省仅青海大学的生态学以“自定学科”的形式入选。青海省高等教育不充分不完全发展困境,已经严重制约了青海省各族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基本诉求。面向青海省高校的对口支援,既可为受教育群体提供接受高水平学科知识的途径和专门技术学习平台及包括情感、态度等在内的非学科知识素养育成基础,也可以在走出高等教育“内卷化”困境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扶携青海省高校依托自身所处的文化场域,以特定的社会属性打造特色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要强化新时代对口支援青海省高校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想在新时代背景下调整和改革面向青海省高校的对口支援政策,就要促使其成为激发高等教育系统内在动力、释放相应潜力的重要突破口。要强化支援政策储能蓄力的支撑作用。新时代国家战略规划政策为青海省高校的对口支援政策成效达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青海省被定义为“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之一,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和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 - 2022年)》中,青海省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建设和强国建设的重要关注点。除此之外,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学校,支持“双一流”高校对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这不仅为新时代青海省高校的对口支援指明了方向,也为对口支援青海省高校的新时代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优势。

  要集聚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驱动力。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 “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牧民素质,繁荣农牧区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的推动青海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青海省高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挑战与机遇下,青海省高校要能够资借对口支援项目,借鉴高水平大学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校企联动、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等进行深层次改革,依托长期扎根民族地区的先发优势,深耕区域资源的深加工技术研发、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改革、对接与服务国家战略的智库建设、新型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特色科研方向的不断凝练等领域,强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增强青海省高校参与地方政府政策决策的能力。要聚合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效。但从全国高校发展的整体进度来讲,青海省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发展相对缓慢、水平相对较低的处境。对口支援作为一种兼容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系统安排,一方面,可以对青海省高校的新时代改革产生直接性的指导作用,对青海省高校的现代化改制、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等提供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能够引导青海省高校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和全面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学科组织,强化西部高校融入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的能力,实现青海省高等教育“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发展模式的根本性提升。

  要明晰新时代对口支援青海省高校发展的实践路向。要升级对口支援的纵向层次,构建“省— —校”合作战略联盟。第一,激发政府的教育统管活力,提升高校融入对口支援的积极性。在青海省政府与支援高校建立战略联盟后,对口支援工作的布局和落实就从高校层面上升到政府层面,对口支援项目也成为了省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督促和指导高校开展和拓展对口支援的细则项目,切实保障对口支援项目成效的达成。第二,依托政府的教育支撑能力,拓展对口支援的行动边界。充分协同教育部和青海省政府对高校的统筹支撑作用,构建起基于民族地区特定环境和学科范畴的学科组织,设立相关的特色项目课题,逐步形成对地区高等教育具有强大孕育能力的、富有特色的以及扎根高原、服务高原、面向国际的对口支援青海省高等教育新模式,为青海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注入新活力。要下沉对口支援的合作向度,形成基于学科组织的支援体系。首先,下沉对口支援行动的合作向度,形成以学科组织为核心的支援体系。在“校— —校”宏观层面开展的教师队伍学历提升、教师交流学习等基础上,逐步下沉合作主体,达成学科组织(学院、研究中心)之间的对口支援,总体构建学科组织之间互相对接的支援体系,打通支援高校学科与受援高校学科之间的对话渠道,为青海省高校基层学科组织的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其次,转变对口支援行动的落实思维,协同学科要素的优化和学科组织的援建。在学科要素优化行动的基础上“做加法”,在相关利好政策、机制的基础上,帮扶青海省高校的学科组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稳定研究领域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学术团队,从而实现青海省高校学科组织从“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发展的转向。要建立多元化的监督评估机制,提升对口支援的政策效应。一方面,要运用科学的政策评价工具和方法,通过授权第三方或学术机构等方式,在国家层面建立对口支援政策的评价体系,对中东部地区高水平大学和组织对口支援青海省高等教育的行动进行全面评价,为对口支援政策效能的提升等提供依据,同时,借以提高政策参与者的实践积极性,让实施不利和成效不佳的高校退出对口支援政策,便于政策资源享受对象的及时调整,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要根据青海省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形成符合自身目标的自评体系和标准,对对口支援的阶段性、长期性行动与成效等进行监督和评估,最终实现整体学科评价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学科话语权的逐渐形成,切实在改革实践过程中推进学科建设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深化内涵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