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登:过去一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标准。将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把更多常见病等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严格药品疫苗监管。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加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今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连线会内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最大的民生。
就业目标超过预期,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教育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五医”联动改革纵深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保待遇、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
过去一年,青海省始终把保障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完成了2021年初确定的10大类45项民生实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新提升。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生动实践,坚持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省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民之所忧,政之所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雨天是‘水泥’路,脚下坑坑洼洼;晴天是‘扬灰’路,出来遛弯感觉自己就是吸尘器。”这是西宁市大同街40号院的居民对曾经居住环境的描述。
2019年以来,西宁市礼让街街道党工委积极对接城中区建设局、城管局等部门拆除小区内的违法建筑,对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科学合理规划,小区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居民多才旦说:“现在我们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了,大家住着也舒心,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上学、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环境……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是关系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日常生计,满怀着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望,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代表委员履职的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孟海说,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编制“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达标行动,明确9大领域80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标准;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25.27亿元,支持教育强国推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六大公共服务工程323个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将我省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改造城镇老旧住宅小区5.15万套、棚户区2649套,4万户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按照国家“双减”部署,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和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政策。
如何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孟海表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在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基础上,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创新供给方式,增强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加匹配,让公共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孟海表示,要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结合经济社会、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变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水平动态调整,确保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制定出台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政策文件,加大非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支持。紧紧围绕社会领域短板弱项,统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带动性好、示范性强、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加强普惠托育、普惠养老、优质医疗等领域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效益
2021年对于刘莲香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新年伊始,她有了新工作——社区网格员,“党和政府始终把我们困难群众的事儿放在心上,有了新工作,医保、养老、失业金都交了,在家门口工作还能照顾老人,没了后顾之忧,我会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好好工作,服务好社区居民。”
就业是民生福祉之本。2021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0.5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近90%,就业目标超过预期。这是青海坚持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取得的成绩。今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印发《青海省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决定在全省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进一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效益,着力推动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通过实施该工程,将确保到2025年,全省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劳动者、用人单位及全社会对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教育连着千家万户,是事关国家民族未来之大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扩增各类学位3.26万个,学前教育薄弱县振兴行动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有效落实,超大班额全面消除,2021年国家实施“双减”政策,“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学业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全国政协委员李莉娟十分关注“双减”政策,“通过调研,我发现虽然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和课业负担有效减少,但是家长对于教育的焦虑还是存在。究其原因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是否能达到优质均衡,教学质量、效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息息相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教育,人民群众从‘有学上’转向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从以‘学校为本’的教育体系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社会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系统。人民期待高质量的教育,国家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跳出单一、同质化的教育模式,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回应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今年我带到全国两会上的提案是关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助力‘双减’政策更好落地。”(张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