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服务 > 游在囊谦

探寻囊谦之囊谦叙事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5-01-02 阅读次数:0

 因着各种机缘巧合,国学堂与远在青海囊谦的赞普博物馆结缘,于是在2024年6月份的端午节,大王老师带着为国学堂探路的任务,走上高原,走进囊谦,也因此有了“探寻”囊谦一系列的直播。

       西元国学堂的教育主张向来是希望: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到最适合每个学员、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也是承载我们教育理念的方式之一。

       因此在高原上,在囊谦,我们所关注的点也是从教育意义和教育主张的初心出发。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能带着国学堂的孩子们一起在囊谦,乃至在更为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共同留下我们的足迹。

       在此之前,王老师将这一路经历写成文字,与各位分享。期盼下一次的囊谦行程,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玛哈噶啦之眼——穿越时空的凝视

      有关玛哈噶啦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那段,李安用印度教的故事,第一次将电影院里的我们带入神奇的时空,那张大黑天的嘴里,是一整个宇宙。

      当我爬上洛麦叶寺后面的悬壁,爬上玛哈噶啦之眼的时候,我切实地感觉到,那只凝视着眼前群山的眼睛,真的能穿越时空。

      不过,我爬上那三、四米的过程有点狼狈,日加是轻松地几下便上去的,我则是大大地吸了口气,然后慢慢地上去的。据日加说,修行人每天都会在这里坐定——面向这片连绵的山峦。而面对眼前的群山的时候,我能做的更多的只是喘息。

      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在这片高山之中,对于一个第三天上到高原的人,大口呼吸并没什么不正常,只是在这个殊胜之地,我竟意外感受到了本科和同学写诗阶段,搞笑分享的那句“视野无边,呼吸短促。”

      玛哈噶啦之眼,显然还不是我现在的境界可以驾驭的,当年几乎每天都要在这里冥想的乔美,又会看见什么呢?

      木木继续向后山进发,山坡上有一个更大的山洞,他的目标是那里。日加和他各选了一条向上的路,我只能远远的缀在后面。那是一段30到40米的山坡,坡度超过45度,木木会快速地找到每一个清晰的落脚点,日加是熟门熟路,我则是惴惴不安。

      木木大声报告,在山洞里面找到大量的岩羊粪便和红嘴乌鸦的窝的时候,我只走了一半的路,我走到那个山洞的时候,木木已经在右面的小山洞里找到了另一处古老修行人痕迹。

      下山的时候,我彻底地搞脏了自己的裤子——快乐的下滑屁股墩,似乎还受到了旁边不远的岩羊嘲笑,但这一摔,似乎才让我放弃了一点什么。

      从进入寺庙开始的“采虫草”、到“玛哈噶啦之眼”上面的大喘气,直到这一屁股的泥,才让我和日加之间宽松了起来。

      不是我昨天说的那些大言,不是心里的那些自以为是的无畏,只是一个真实、简单、孱弱的我,在时间的流逝中,你便可以与这片山水去融合。

      当我们沿着溪水,一路向山上绵延的经幡走去的时候,三个人已经可以自由地各自寻找自己的喜好,日加在溪水边拍摄水的动感,我则是在各种擦擦和大小玛尼堆之间流连,木木已经大踏步地上了山上的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