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五点,微信提示音又响了。不用看,准是泽珍达日杰发来的祝福信息——认识他以来,每天此时收到他的微信祝福,成为必然了。
这不难理解。对于像他这样四十年持之以恒只干一件大事的人而言,发条短信只是几秒钟的简单事情。可令笔者疑惑和好奇的是,他每天早晨起这么早发完信息,然后在干什么呢?
有一天笔者终于问他。泽珍达日杰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时间太宝贵啦,总是不够用。我必须要起早,先得逐个去学生宿舍查看娃娃们起床,到办公室看教程和其他书籍,如果还有时间,就在学校操场跑跑步。七点半左右,我该洗漱吃饭,到了八点半,我就开始一天的坐诊看病、上课、开会、处理事务等工作了。天天如此。
笔者暗暗惊诧了一下——这可是一个年过花甲之人啊!是什么支撑他如此永不疲倦地奔走在学校、门诊之间?
泽珍达日杰简单吃了早饭,穿上那件上面的红字被洗得褪色难辨的白大褂,匆匆出门了。
他的家就在他创办的校园靠北边的办公楼上。创办这所学校之前,他在玛沁县大武镇有一套住房。后来学校资金紧张,他与妻子商量把房子卖了,一家人搬到学校简陋狭窄的用来当办公室的房子里,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他的门诊室和药房,在学校大门旁的两间门面铺里。他说,住这里上班近,如果有患急病的人,可以很快救治。而且,每天可以看见校园里走动的学生老师,心里很踏实。
门诊室里已经坐满了来看病的人。泽珍达日杰笑着与他们打招呼,与个别病人简单聊几句,仿佛相识很久的朋友一样。这些病人有的是今天刚过来的,有的是患顽疾的老病人;有的是大武当地的,有的慕名从玉树甘德玛多等地而来,甚至还有从甘肃、四川过来的。他在办公桌前坐定,一一接诊,详细询问,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表现出极大的耐心。
透过大厅窗户,笔者一边远远看着一直神情严肃的他,一边看着眼前排队等候和陆续前来的病人,难免替他着急起来——看完这一屋子的病人得到什么时候?泽珍达日杰显得非常平静和专注。他来不及喝口水,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他已经习惯了这样。
笔者这才瞬间明白了,好几次约着采访他,他总是说现在没时间,晚上十点以后,或者中午吃饭的半个小时里聊聊成不成?然后急忙挂断电话。
这时,泽珍达日杰的妻子塔尔增忙完家务也到了药房。门诊上打吊针、买药的人多,人手紧张,她一直在这里工作,同时兼任门诊会计和后勤总管。她是一个朴实内秀的典型藏族妇女,她看见笔者来过几次了,就走近笔者,用生硬的汉语让我去泽珍达日杰的办公室里喝水坐着等会儿。还喃喃地说,你恐怕等不到他,病人很多。
在弥漫着中草药味的大厅等候的空隙,笔者和一个来自四川阿坝的藏族患者聊了起来。
15年前他双腿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四处投医不见好,后来听说泽珍达日杰,就来果洛找他。第一次来时,泽珍达日杰免费给他治疗开藏药。后来他隔几个月就会来。这是他第四次来了。他说:“阿克曼巴”人好,技术也好,他的药便宜,而且效果明显,来这里看病我很放心。在和这位患者正聊的时候,另一个人佝偻着身子走过来。他说,泽珍达日杰大夫是我的救命恩人,不是他,我早就没命了。6年前我动不了身,是他三天一次义务上门给我看病,一直看了3个月。现在我好多了,就领着儿子过来,边看病边带些酥油和牛肉看看他。
说这些的时候,他始终竖着自己的右手大拇指,眼眶里含着泪珠。
记得一则关于泽珍达日杰的事迹材料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从医以来,泽珍达日杰赡养孤寡老人10名,接诊患者50万人次,义务巡诊行程30万公里,经常深入牧区、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群众诊治疾病、免费派发药物,捐赠医药物资价值超过30万元。”不难理解,他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医德善举和过硬医术,才赢得了四面八方患者的信赖和尊重,才会有络绎不绝的仰慕者慕名而来。
相较于门诊看病,外出到患者家里看病,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就多多了。这一点泽珍达日杰是知道的,但他从没因为害怕而放弃过每一次出诊的机会。只要有病人需要问诊,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总会毫不犹豫地骑上马或摩托车就过去。
有一次,泽珍达日杰和果洛州疾控中心主任何向阳带着药物,去玛沁县东倾沟乡收治一个传染病患者。那几天连续下大雨,通往乡上的桥梁被冲毁,他俩商量同骑一匹马过河。刚走到河中间,马停住不走了,只是在湍急的河水里扬蹄嘶鸣。情急之下,泽珍达日杰让何向阳待在马背上,自己跳下河,解下衣服拴在马尾上,边驱赶马边紧拽马尾游到河岸。如果那天他再迟疑一会,不堪重负的马就会倒进河里,他俩就有可能被河水冲走。
这事发生后,泽珍达日杰的女儿硬是给他买了一辆二手车,方便他经常出诊。但是他很少使用。他固执地认为,他去的很多地方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小汽车没有摩托车和马便捷好使。采访他的时候,那辆车静静停放在校园一角的简易车棚下,显得格外孤寂落寞。
说到外出巡诊,泽珍达日杰难掩激动的情绪,眸子里闪烁着泪花。一个医生,当面对病人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痛苦呻吟,或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去时,他的内疚和痛苦是巨大且持久的。
时至今日,他仍然清楚记得15年前的一件往事:达日县桑日麻乡一户牧民家三口人因患传染病相继去世。尸体在家停了几天,周围村民们怕传染上疾病而无人敢去帮忙收尸。他听说后,二话不说就带了一个学生去了。看见不成样子的尸体,泽珍达日杰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一边抹眼泪一边收拾三具尸体,整整一天一夜才收拾妥当。第二天,他拖着疲惫的身子,挨家挨户叫来村民们,按照藏族习俗办理了丧事。
后来泽珍达日杰不止一次说起这件事,如果他早知道,过去救治,也许三条生命就不会消失。也是从那时候起,他狠心挤出几百块钱买了一部普通手机。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有了手机以后,我从不关机,只要有病人打电话,不管什么时间,不论我多忙,我都会立刻赶过去。
泽珍达日杰是退役军人,坚持、守信和爱是骨子里流淌的原色。如果没有这原色,他也许不一定能四十年如一日地付出所有精力为农牧民群众看病;如果没有这原色,他也许不一定能急患者之所急,去为那些素昧平生的病人赶百公里路,甚至不怕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这原色,他也许不可能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和钦佩,以至于年头节暇,有许多人从各省各县赶来看望他……有的成了他的忘年交——玛沁县东倾沟乡的俄金久美,拉加镇扎格村的尕彭就是其中来往最密切的两个人。2017年泽珍达日杰被授予“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人民的好医生”,被国家民委评为“在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表现突出个人”,2021年荣获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中国最美退役军人”等诸多荣誉。每次当泽珍达日杰凯旋故里时,俄金久美和尕彭一次不落,都是第一个前来献上洁白的哈达。
1981年,泽珍达日杰从部队卫生员岗位退伍,他毅然留在边远落后、气候恶劣的果洛牧区,分配在甘德县当武装干事。但他打心眼里喜欢医生职业。他偷偷扒上一辆拉木头的大卡车到了果洛州属地大武镇报考州卫校,结果他居然考上了。两年后他被分配在果洛州卫生防疫站工作。
2002年8月,对于泽珍达日杰而言是人生的转折点。他辞去稳定的工作,拿出家中仅有的12万元积蓄,投资创办了果洛州首家民办藏医专科学校一一果洛州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专科学校。
一个从小由爷爷带大的贫困牧民的孩子,健康长大都是问题,何况要读书学知识。泽珍达日杰的爷爷尽管不识字,但他有眼光,知道知识对于大山里孩子的重要性。那时候牧区有好多用民间土办法治病的人,他就领着泽珍达日杰去学习,更多的是教他上山认药材、挖药材。这就为泽珍达日杰创办藏医药专科学校打下了基础,也给了他信心。
很多他的朋友同事听说他要办学校,都难以置信,有的劝他不要冲动冒险。但他在部队养成的坚毅性格使他无法改变已经做出的决定。后来的事实证明,泽珍达日杰成功了,他的学校以高效的管理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尽管思想上有所准备,但当笔者踏进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学校的瞬间,还是震惊不已。这所占地面积43亩,总投资3500多万元的校园里,教学楼、实验室、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食堂、活动阅览室十分齐全,围拢着中央一大块操场,操场中间是一个小花坛和一尊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雕像。
第一天去的时候,泽珍达日杰忙着给一大帮病人看病,腾不开身,就派学校的副校长扎德才让陪笔者在校园四处走走。
在一栋整洁的女生宿舍楼里,看见三个从久治来的学生严重感冒卧床休息。床头柜上放着稀饭和馒头、开水、药、课本之类的。笔者问她们想不想家?她们腼腆地笑了笑,低声说,不想家,这里挺好的,做啥都方便,老师同学都很关心我们,给我们打来免费饭,送来免费药。旁边的扎德才让说,免费给生病的学生打饭送药是学校不成文的规定,因为学校开办之初,就有贫困生资助政策:免除全日制正式学籍学生学费,并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助学金。学校里大部分学生来自外州县,一个学期回不了家,生病时难免想家,泽珍达日杰校长非常在意这些学生,叮嘱我们必须要让他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从女生楼出来,在操场中央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雕像前,扎德才让放慢脚步,说: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是公元8世纪藏医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吸收各医家学派之长,花费二十多年心血,完成了藏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巨著——《四部医典》。宇妥宁玛强调医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不分贫贱贵富,为众生治病。他把六方世俗的众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故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尊其为医圣、药王的化身。泽珍达日杰之所以这样不计任何回报地办学开诊所,以博大的情怀继承和发扬藏医药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在向宇妥宁玛·云丹贡布致敬,把他看做是一座丰碑、一座灯塔。
此刻的校园一片寂静,仿佛寒暑假时的空旷安静。这与平日里清晨和傍晚的喧闹形成强烈反差一笔者在泽珍达日杰早晨5点发的微信朋友圈见过,昏暗的灯光操场上,满是穿着棉衣来回踱步背课文的学生。据说有的学生居然背着背着,就在操场上睡着了。“死记硬背”是泽珍达日杰校长对学生一以贯之的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谙熟每种药材的名称、分布地域、生长习性、功效等。他深切体会到,廉价的藏草药是许多贫困牧民患者的首选,熟悉并尽可能推广应用它们是藏医学发扬光大的基础。
有时候,泽珍达日杰也心疼学生们这样披星戴月寒窗苦读的辛苦和不易,但是没办法啊!他8岁时认识并熟记草药,9岁拜师学医,15岁参加“黄树果”三地赤脚医生培训班……都是这样下苦功熬出来的。他清楚潜心苦读对于改变大山里牧民孩子命运的意义,他更清楚,家长们把孩子交给学校,那就一定要让他们安全成长,学有所成地走向社会。好在,每个学生都理解泽珍达日杰校长的片苦心,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工作的细节里,感受和体会他的慈爱和宽容,平凡和伟大——
来自新疆的学生巴图说,校长很亲切,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来自大武镇的杨青卓玛说,泽珍校长像父亲,我们是他的孩子;来自黄南泽库的李太加说,我的叔叔以前上过这个学校,现在当医生,泽珍达日杰校长在学习上要求严,生活上又很关心,这里学习很舒心,我把校长当成比父亲还亲的人……
谈起泽珍达日杰校长,来自尖扎的扎德才让老师感触万千:我是毕业留校的,已经干了11年,算是时间最长的在职教师。学校大家庭里有很多温暖的事情,比如每年年底,就对特困生和困难教师家访慰问。校长岁数大,工作忙,但会带着办公室的老师去每家送上现金和食物。校长去省城开会或领奖,回来时必定给老师们带些日用品或食品。2021年果洛玛多发生地震,大武镇也余震不断。校长连续几个晚上跑到学生宿舍检查,叫醒他们并领到操场避险。公保杰老师说,校长身上最珍贵的特质就是自律、严谨、严格。他让老师们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做到。他很苛刻,管理极严,但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他很尊重我们。我是临聘老师,校长经常劝导我多看书学习,抓住每次国家招录公务员考试的机会。年轻的女老师萨毛吉深情地说,我是单亲家庭的,在经济困难,几乎要放弃专升本的关键时候,是校长鼓励和资助我完成学业,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毕业后我主动来这所学校工作,也是想报答校长的扶助之恩。每当看到校长蹒跚着东奔西走,起早贪黑一心只为学生和病人奔波操劳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难受。我从没有离开学校的念头,我想多帮帮年岁逐渐增大的校长。
2020年6月,果洛电视台录制了一部关于泽珍达日杰的纪录片《藏医门诊》,片尾有这样一段场景:泽珍达日杰和他的妻子以及几个老师为毕业的百名学生送行。排长队的学生们哭泣着把哈达献给他,他流着眼泪逐个接过,搭在学生的脖子上,顺手把每个学生的头揽进自己怀里,久久不愿放开。这是怎样的一种离别!是欣慰泪光里的感念,是满怀骄傲后的期望,是依依不舍下的祝愿……这一天,老师们亲切称呼他为“阿克校长”、学生们口中的“阿爸”泽珍达日杰在这一天放下平日的威严和拘谨,任由泪水肆意流淌在他黝黑而略显疲倦的脸庞上。其实,他与这帮“娃娃”三年间建立起的深厚感情,又岂止这一刻的泪水能够完全证明!
十一月的果洛已经天寒地冻,硬冷的风打在脸上如刀割似的生疼,穿着棉衣捂了棉帽,仍觉得冷。但泽珍达日杰从操场那头走过来时,只穿了件抓绒衣,上面套着那件一年四季不曾脱下的白大褂,腿上也是一条单薄的迷彩军裤。看得出,他的体格还是很棒的。他说,患者和学生需要我,我一天都不能躺倒,我要为他们负责……然而,一个不争的不能忽视的情形是,他的肤色并不好,发黑发青,嘴唇更是紫黑紫黑的。这是高原人特有的缺氧症,它会损坏人体心肺等器官。他是医生,应该清楚这病症的后果,但他太忙太忙了,根本顾不上停一停缓一缓。正如萨毛吉老师所说:他长年累月就像一台机器,永不疲倦地运转。有的人忙碌挣钱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光鲜,而泽珍达日杰校长拼命挣钱,完全是为别人。自己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他从不旅游,不买新衣服,生活简朴得令人无法想象,用的手机还是好多年前买的。
泽珍达日杰却对喜欢的书籍一点也不吝啬。在他的家里、校办公室和门诊办公室,摆放着许多汉文和藏文书籍,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大概共有两千多册。翻开其中的《藏文化学》《中国按摩养生保健》《藏药材图谱大全》《中医四大名著》等,上面密密麻麻画了横线做了标注。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像他这样既是校“一把手”,又经常坐诊的医生,给学生授课是不可能的。但他用行动更正了别人的偏见。
有一天笔者提出想听听他的课,他爽快地答应了。“一周6节课,一、三、五上午9点到10点40分,你随时可以来听。”他补充道。
笔者那天去得有点晚,他已经开讲了。公保杰老师抬来一把凳子放到教室最后面,笔者悄悄坐定,听他用藏语讲课。黑板上写着一行藏文,底下用汉文写着“保健品及抗免疫的药物类”几个大字。他的声音洪亮,语速较快,时不时与学生互动问答。有两三次他说完话,立即引起了学生的一阵笑声,旋即又安静下来。
有意思的是,那天他讲完课,径直走出教室。笔者赶忙追出去,他已经下去两层楼到院子了。等他见后面的笔者,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心里只想着门诊上等待的病人,把你这个客人给忘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善良的女人。此话用在泽珍达日杰身上再贴切不过。
他的妻子塔尔增是1959年生人,比他大3岁,但岁月的艰辛和沧桑在她脸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看上去她比泽珍达日杰年轻许多,皮肤红润光洁,头发黑亮。从1987年10月她嫁给泽珍达日杰开始,她清贫节俭地扶助丈夫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生活。
刚结婚时,泽珍达日杰从卫校毕业分配到果洛州卫生防疫站工作,按部就班地过着小公职人员的生活,塔尔增深居简出操持家务。两人平静地享受着甜蜜的闲适时光-这一段时光成为他们这一生中最为清闲悠然的美好记忆。
那时,泽珍达日杰也时不时去几个县为牧民看病、量血压、派发药物等,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百姓对他赞誉有加,但他发现牧民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牧区赤脚医生奇缺。于是,他和妻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和商量,终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创办藏医学校。
办一所学校谈何容易?最大的难题就是筹集资金。泽珍达日杰对外跑政府跑企业,塔尔增在内找亲戚朋友,到后来把自己的银器、珊瑚、玛瑙等陪嫁品拿出来卖了。
学校办起来后,仍有许多困难等着他们。人手紧缺便是其一。塔尔增亲自出马,担负起学校的后勤和门诊的取药收款。仅这两项,就够她忙碌的了,而上下班她还要打扫偌大的门诊大厅,每天晚上回到家就到了深夜12点多。亲戚朋友们看他俩这么辛苦,愿意免费过来帮忙干活,但被他俩谢绝了。
不麻烦别人是泽珍达日杰的生活原则一一就是在眼下学校举步维艰的运行过程里,他把生意不错的门诊收入、勉强经营的“宇妥大酒店”收入以及国家政府补贴这三项主要经济来源,都全部花在学校巨大的开支和门诊水电进药等费用上了。除此之外,他目前没有银行贷款、私人借款,没有向当地政府和部门、企业老板提出过一次任何形式的资金帮助要求。
泽珍达日杰说过这样一段话:“养我长大的人是我爷爷,他的话一直影响着我。他说,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别总想着别人为你做点什么。如果自己做事失败了,是自己没有能力,别怪别人。一辈子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你的麻烦。”这段话现在听起来,仍然那么朴素、有力、动人!
他俩忙得不可开交,他们的家是怎样的?征得泽珍达日杰同意,笔者在学校老师的陪伴下去他家里看看。
踏进学校靠北的四层政务楼,穿过狭窄的楼道,顶层最里面的两间陈旧的房屋就是他们的家。推开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里立着的大书柜,里面装满了书籍,他的各种获奖证书,他去北京等全国各地开会的合影照片,还摆放着一些工艺品。另外的地方被一组笨重宽大的沙发、两张老式桌子、几把凳子占满了,上面堆放着衣服、塑料袋、书本等,显得十分凌乱。靠房门的一间窄长过道就是厨房,地面和灶台上也有很多灶具,仿佛很久没有开灶的样子。
陪同的扎德老师说,校长两人常常顾不上做饭,这里除了晚上过来休息,吃饭在门诊或者学校食堂,与学生一起吃很简单的饭菜。
笔者这才想起来第一次去门诊采访泽珍达日杰时,他正和他妻子、两个护士在一张低矮的桌子前吃午饭。他忙招呼笔者一起吃饭,笔者婉言谢绝,就在大厅里转悠着等他。那天,他们吃的是米饭炒菜,菜是极简单的洋芋丝和清炒白菜。
后来每次去采访泽珍达日杰,塔尔增总会放下手里的活,过来倒茶,随便聊几句,然后微笑着又去药房忙活。有一次她添完茶,转身出门时,哼起了几句藏歌。泽珍达日杰笑笑,说,这个人就是这样的,每天都嘻嘻哈哈的。
他们有一个女儿,在甘德县委宣传部工作。说起她,泽珍达日杰满是愧疚。从小到大,作为父亲的他就把抚育的事情完全交给妻子,生病上学就业等这样的大事,他也无暇顾及。好在女儿长大后,理解并支持他从事的事业,经常来大武镇看望他,叮嘱他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有时候还给他带来一些营养品和钱,但泽珍达日杰一分都没舍得花,悄悄补贴到学校或门诊开支了。
在《藏医门诊》纪录片里,好几次出现过一个特写镜头:一盏金质的酥油灯里一豆昏黄的火苗轻轻摇曳着——在藏族人的生活中,酥油灯是供奉神明不可或缺的法器之一。据说每默念并点燃一盏酥油灯,就如同为对方祈愿安康、明善、智慧一次。
纪录片里那盏散发着温暖光芒的酥油灯,时不时浮现在笔者眼前。它澄净神圣的存在,不但成为藏族向善向美的一种追求,而且成为他们内心崇高的精神信仰和寄托。
这时笔者突然意识到,我们所面对的、一生安贫若素的泽珍达日杰不正是一盏燃烧的酥油灯吗?默默燃烧、静静奉献着自己,而把温暖和光亮给了大众……
是的,我们有时候被生活琐事所淹没,而容易忽视身边或平凡或伟大的“燃灯者”。其实,我们都需要一盏灯一束光,更需要做一盏灯一束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丰盈而饱满、高远而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