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囊谦新闻 > 要闻

玉树地震七周年 —《讲述·我们的故事》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4-14 阅读次数:0

七年前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如今万象更新,满目生机,一派欣欣向荣。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缅怀在玉树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牺牲的烈士!



玉树抗震救灾馆广场上的雕像


七年前,玉树遭遇地震重创,山河破碎、生命殆危;七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援下,面对人类救灾史上条件最苦、困难最多、情况最复杂的重建家园工程,玉树人民众志成城、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共克时艰,砥砺前行,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创造了高海拔地区灾后重建的惊天壮举,托起了玉树新生。



难忘的历史总有永恒的瞬间被烙印定格,他们或悲壮、抑或温情,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相册,用昔日的照片讲述今天的故事,全面呈现书写伟大“中国梦”历程中精彩的玉树华章。



 玉树:共克时艰 勇展雄姿


(图注)2010年6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灾区时,同玉树市甘达村党支部书记叶青握手。



甘达村书记叶青

这几天,玉树市甘达村合作社正合计着下一步发展计划,听到这个消息后,老书记叶青也赶了过来,和社员一起谋划发展良策。2010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灾区时,和他亲切握手并询问村里的状况。

想起当时的情景,叶青记忆犹新。当时他对我说:“我们村子一定会发展的更好。”“现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但是我觉得我们一定会像总书记在我们青海考察时说的那样,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高空俯瞰甘达村

总书记的嘱托一直让他记挂在心,虽然现在已经调离这里,但还在时时刻刻关注着村里的发展。甘达村是一个纯牧业村,全村有200多户人家,地震发生后这里几乎变成废墟。经过重建,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住上了新房,而且成立了合作社,除了畜牧业养殖,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有商店,还开了炒面店和饲草料店,牧民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


甘达村合作社的牦牛

在离甘达村不远的德尼格社区,这两天工作人员正忙着录入社区低保户信息。从2013年开始,玉树市就全部实行现代化城市管理,全市划分四个街道办事处,十六个社区,现在借助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为百姓办事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这边可以办理计生、残联、农牧、低保还有医保和信访、户籍工作,我们德尼格社区群众在这办理工作的话,基本上能办的都可以在这里办。”玉德尼格社区主任索昂才吉向记者说道。


叶青查看村里合作社

管理好、运营好、发展好新玉树,还要让社会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2015年,玉树市“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集中整合了12345公众服务号、网络视频监控等系统功能,实现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政府职能与群众诉求的高效对接。



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发展中,玉树城乡面貌和生活环境也不断改善。截至2016年底,全州乡镇道路通畅率达到89%;各类电力项目的实施,让29万无电地区农牧民群众用上放心电。据统计,“十二五”时期,玉树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40.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5.4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427元增加到28220元,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57元增长到6223元。

玉树州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尕松旦周表示“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州发改委将结合工作职责,重点做好全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的目标任务,围绕构建交通、能源、水利、住房等四大支撑体系,着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有重点、有针对性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实施一批农村公路、农牧民住房、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杂多、囊谦两县的地震恢复重建等重点项目。进一步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如今的新玉树,重大民生工程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如火如荼,基础公共服务高效运行。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校舍中努力学习,青年们在这里追寻新梦想,老人们在温暖坚固的民居中安享晚年,重建后的新玉树为人们带来更多前行的动力和美好的可能。




“玉树地震七个年头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玉树鲜明地屹立在了青藏高原上。玉树是三江之源,也是力量之源,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对我们玉树干部群众来讲,是一面永远的旗帜,将激励着我们按照党中央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的要求,还有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的要求,要把各项工作做好。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坎坷和艰难险阻,我们都会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说。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亦然 雷婷婷 三江源记者站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王生荣 编辑:樊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