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囊谦新闻 > 囊谦新闻

学习二十大 我们的新时代•一颗盐|囊谦红盐的华丽变身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1-24 阅读次数:0

前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青海的最南端,有一块富饶的土地,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三江源,这就是神奇而美丽的囊谦县。囊谦有“藏陶故里、禅定之乡、青南明珠、秘境囊谦”之称,这里有六大河流、八大盐场、千古名山,其自然景观优美,文化积淀深厚。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讲述囊谦生态环境和囊谦文化,中共囊谦县委宣传部和青海在线网推出“学习二十大 我们的新时代·七个一”系列报道,(即:一座桥、一条河、一座山、一条街、一个人、一工匠、一颗盐)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囊谦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青梅才加展示囊谦白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囊谦县白扎乡乡党委书记陈鸿雁表示,要利用多平台、多渠道让村民群众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冬日的白扎盐场

青海在线网 (文图/刘志强 米海莲)初冬的白扎村万里无云,山脚下,方方正正形如水田的盐畦映入眼帘,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午后的时光里,仿佛向世人或路过的游客诉说着一个传奇故事。

一颗盐,本来没有名字,但它出生的地方和环境让它有了名字,或者成为了盐家族里的一部分。

囊谦红盐,就是盐类中最平常的一种。她的名字随着地方经济、文化、旅游、生态等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红盐+昨夜故事

初冬的早晨,太阳刚刚露出半边天,青梅才加就来到白扎盐场查看盐田。今年48岁的青梅才加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乡白扎村人,一生从未离开过盐场。在他的眼里,盐场就是生命,盐场就是财富。

11月21日下午,我们如约来到青梅才加的家里采访,他给我们拿出刚刚晒好的盐,屋里生着炉子,穿着厚衣服的他脸上流出汗水。在他沧桑的脸上,一道道皱纹写满了岁月,光洁的额头如晶莹剔透的白盐,在午后的阳光下发出光芒,那一刻我分明闻到了一股盐的味道,我想,盐是咸的,汗也是咸的。

青梅才加(左)和村支部书记布扎西在查看白盐的品质

青梅才加的家距离白扎盐场有1公里的路程,站在他家门前,就能看到盐场。他告诉我们,每年的2月份开始平整盐畦,3月份注入卤水开始制盐,6月份雨水就会多起来,他们也就休息了。

青梅才加家族世世代代以盐为生。在他的记忆里,爷爷辈们时在盐场里制盐为生,他的父亲那一代也是靠盐生存,现在到了他这一代依然靠盐生存。“目前来说,盐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一年中所有的收入里盐的收入最高,今年收入了2万元左右。” 青梅才加出生在白扎村,从15岁开始制盐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他说,在不制盐的时间里,挖虫草的季节就去山里挖虫草,其他时间就是放牧。

白扎盐场,位于白扎乡白扎村,在藏语中为“白扎擦卡”,意思为猴子的盐场,距离县城有45公里,是囊谦县建场时间最早、泉卤品质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盐场,所制作的盐长期畅销西藏、四川、甘肃等藏区。囊谦盐场的泉盐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深受广大藏区人民的喜爱。

夏季的白扎盐场

白扎盐场坐落在达纳河畔。站在小桥上,向左右两侧望去,整整齐齐的盐畦形似水田,一眼望不到边。沿着小路向山上走,大小不一的盐田顺着山势铺开,宛如梯田一般。有的刚注入卤水,在太阳光下反射着光芒;有的水分已经蒸发,显出洁白的岩层;有的则还未注入卤水,裸露着棕红色。

据《青海省志•盐业志》记载以及盐湖研究学者的调查,囊谦县境内共有八处盐场,分别为多伦多、白扎、娘日哇、达改、然木、乃格、尕羊和拉藏。囊谦盐田均采取依山势架设盐畦的办法,定期召集村民将卤水引入事先修整好的盐畦,让卤水充分沉淀、自然蒸发,再将浓缩的卤水加以暴晒,然后将生成的结晶颗粒盐收集起来。一般工序为储卤运卤、注卤、晒盐收盐、盐畦修整等,为最原始的传统技术和集体作业方式。早期盐畦以红色黏土垫底,晒盐过程中常有较多黏土混入,晒出的盐略带红色,被人们称之为红盐。后来白扎盐场在1953-1954年对原来的红土盐畦进行修整,改用鹅卵石铺底,片石砌边,使传统的红盐变成了白盐。在其他各盐场推广后,盐质普遍提高。现在白扎、娘日哇、达改等盐场采用在盐畦内铺设塑料薄膜的方法改进盐品质量。

当一颗盐产生时,这座高原小城就有了故事。这个故事伴随着牛羊、雪山、青草以及马蹄声在高原流传,一直到今日。后来,有领导将这种盐称之为:红盐知己,进行推广,并将囊谦三黑一红(三黑:黑青稞、黑啤酒、黑陶,一红:红盐)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增加百姓收入。

囊谦地处三江源头,其境内有扎曲、吉曲、巴曲、孜曲、色曲等多条河流,从该县的西北部流向西南地区。其中,扎曲河流量最大,从县城的东南部向南流经娘拉乡,最后在昌都市的首府汇入澜沧江。囊谦县境内的8个盐场,分布在上述五条河流的河谷地带。目前,8个盐场中多伦多盐场和白扎盐场面积较大,产量最高。前者每年可产 700 吨盐,后者一年的产量有 500 吨左右。其他的几个盐场规模相对较小,年产量在30-80万吨之间,8个盐场的年产量在 3500 吨左右。

“我们村有52户人家参与制盐,每年产盐约500吨,经济收入达到125万元。”白扎村党支部书记布扎西说。

红盐+青春热血

囊谦人骨子里有一种骄傲和自豪,这与盐有关。

一颗泉盐,经历储卤、运卤、注卤、晒盐、收盐、盐畦修整等多种环节,不仅是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今年45岁的丁巴江才是白扎村人,世世代代以制盐为生。他的大女儿今年21岁,是一名大学生,由于疫情在家上网课。我们在采访时,她表示,自己不会继承父亲的“职业”,就连小儿子也说,长大后不会在盐场采盐。“采盐有什么出息,我长大了要考大学,用知识来改变生活和家乡。”丁巴江才的小儿子说。

同样,长大后考上大学,回乡创业的代青旺扎用知识改变着家乡。今年26岁的代青旺扎是囊谦县着晓乡茶哈村人,2018年从重庆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到囊谦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上班,3年后,他辞职回乡创业,联合村委会成立了茶哈村乡村产业基地进行囊谦红盐系列产品研发。

代青旺扎(右)和江才朋措在商议新产品

“我是村里出来的大学生,家乡有盐场,应该回乡为家乡做一些贡献。”代青旺扎说。

着晓乡茶哈村乃格盐场是囊谦八大盐场之一,这里海拔高达4034米,距着晓乡54公里,交通不便。盐场依山间谷地之势而建,总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整个盐场由盐泉和盐畦组成,无卤水池。卤水由盐泉泉眼流出,自上而下依次流入盐畦内。盐畦由砾石堆砌而成,共50余层,整个晒盐作业区一层一层形似梯田。

代青旺扎和合作伙伴江才朋措从2021年5月份开始调研、走访、建厂等开始盐的产业。目前,他们在着晓乡和香达镇均有厂房,在着晓乡进行简单加工,然后在香达镇产业基地进行深加工和产品展示。

“囊谦有红盐,盐的品质也比较好,这对开发新产品有很大的帮助。”代青旺扎说。

这些年,随着政府加大力度的宣传和推广,囊谦红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尤其红盐工艺品、红盐泡脚包等新产品一上市便受到市民们的欢迎。

在茶哈村乡村产业基地办公室,展柜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红盐洗发水、红盐沐浴露、红盐洗面奶、红盐洗手液等12种产品,这些产品均和红盐有关,换句话说,都是以红盐为主而开发的新产品。其中,红盐洗手液是他们的主打产品。

代青旺扎展示新产品

“在囊谦疫情期间,我们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了8000瓶红盐洗手液,大家纷纷称赞这种洗手液效果好,有一种家乡的味道。”代青旺扎说,今年囊谦疫情发生时,虽然他们也是刚刚创业,但看到一线人员非常辛苦,就给采集核酸人员捐赠了洗手液,让他们感受下家乡的产品。

古有盐牛古道,今有红盐新品。随着社会的发展,昔日热闹繁华的古道,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当下流行的红盐新产品。从此,一颗盐又有了新的身份,人们一把攥着钞票,一把捏着盐巴,在历史的长河中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和未来的故事。

囊谦盐场有辉煌的过去,也有灿烂的未来。多年来,囊谦人民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完善了这一独特且经济、适用的盐业生产工艺,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在中国盐业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青梅才加(左)和村支部书记布扎西在查看红盐的品质

目前,囊谦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盐产品+盐文化+盐旅游+”多条腿走路,做大盐文章,让文旅融合成为囊谦盐场发展的主导产业,让红盐真正成为打造人文囊谦和囊谦人民致富的新产业。

“今年,我们正在计划修建囊谦红盐民俗体验馆,通过参观盐场、盐文化、重走盐工路、老盐场人讲盐故事、晒盐体验教学等活动,让游客们切身感受到高原人原始采盐、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囊谦精神。”囊谦县人民政府县长西然江措说。

眼下,全县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布扎西说,“作为村支部书记,要深入群众,结合实际开展二十大精神进入每一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