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秘境囊谦 > 非遗文化

手艺囊谦 | 囊谦藏黑陶的当代传承之路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6-08 阅读次数:0

图/文:徐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在读博士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讲师)

      囊谦县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南方腹地,古为苏毗女国、多弥国辖地,约公元7世纪中叶被吐蕃收服,成为吐蕃五如之一孙波如的管辖范围,也是吐蕃王朝的军事要地。公元9世纪中叶后,吐蕃王朝陨落,原囊谦千户先祖从四川迁徙至今天的囊谦所在地,公元12世纪中叶,囊谦部落与中原宋朝形成领属关系。17世纪中叶,囊谦王被清政府授予“千户”名号,囊谦王也称“囊谦千户”,下辖25族,成为玉树地区最大的首领,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囊谦千户一共经历25代囊谦王,在玉树乃至整个康巴地区都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县境内各乡曾大量生产过黑陶、黄陶、釉陶和红陶。据介绍,最早烧制黑陶的地方在囊谦县的吉曲乡山荣村,也称囊谦黑陶为“吉曲山荣黑陶”;烧制黄陶的地区在县域内娘拉乡;烧制釉陶的地区在觉拉乡;红陶的烧制则遍及各地,据黑陶传承人白玛群加介绍,红陶主要以一种较为简单的低温氧化烧成形式烧制而成,做陶的人都会。
      在2022年《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导、政府部门的协助和制陶传承人自身努力下,囊谦藏黑陶不仅为当地人建立起文化自信,还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如今在当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理念下,囊谦的藏黑陶已成为主要地方文化名片之一。目前,囊谦藏黑陶的制作和烧制技艺在所有品类中发展最为突出,藏黑陶曾作为囊谦王统治时代25族的贡品,有青稞酒壶、酥油茶壶、酸奶壶、蒸笼、火锅、酿酒罐等器物形式,主要分布在玉树州囊谦县香达镇、吉曲乡、白扎乡、觉拉乡、吉尼塞乡、娘拉乡、毛庄乡、尕羊乡、东坝乡、着晓乡等地(图1)。诸多传承人中,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玛群加为代表。

图片

1 囊谦县境内藏族制陶分布

    笔者于2023年4月23日至4月30日对白玛群加进行为期1周的采访。下文主要围绕白玛群加的个人学艺经历、其对藏族陶器历史的深入研究、带动当地百姓就业以及促进藏族制陶文化的乡村美育等方面详细介绍囊谦藏黑陶的当代传承之路。
一、传习观念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现实需要,囊谦黑陶的传承方式已发生改变。有记载的囊谦藏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6代,第1代丁凯(1865-不详)至第4代扎旺老师(1928-2020)都为家庭式传承模式,从第5代传人白玛群加开始,囊谦黑陶的制陶传承观念开始改变,传习主要围绕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实现增收开展。
     白玛群加是安久家族的第13代传人,于12岁开始随家族老艺人系统学习泥塑、佛教面具烧制、唐卡、藏式家具制作、藏式房屋彩绘等传统手工技艺,通过不懈,16岁时已出师,并开始独立行走各地,承接各种制作业务,成为康区有名的手工艺人。他在行走各地时偶然遇见囊谦黑陶手工艺人扎旺老师,在看过黑陶制作工艺后便喜欢上了囊谦藏黑陶,决定拜师,但由于当地传统技艺传授习俗而被扎旺老师婉拒。多次拜师和当地政府的协调后,扎旺老师终于答应了白玛群加的投拜,成为曲吉山荣黑陶的第5代传人。习得制陶技艺之后,白玛群加便开始着手推进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筹建厂房、添置设备、招收学徒,帮助当地困难劳力青年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至2022年,白玛群加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培训各类人员近2000人。
 图片
图2 白玛群加的黑陶生产基地(位于县城内香达镇)
     本质上,现有的传承方式更注重黑陶技艺文化传播。白玛群加主张让更多人学会了解和制作黑陶技艺,跟着他学习制陶的徒弟基本以3-4年为期限,学成之后便离开师傅自行创业,工坊再招新的徒弟进来,最终使藏黑陶文化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
二、传承人对制陶历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
      囊谦地区的藏族制陶既有西藏、云南、四川藏族制陶的普遍共性,也有着自身地域文化特征。考古资料表明,藏族制陶已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西藏昌都卡若文化遗址和拉萨曲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是青藏高原新时期时代晚期原始制陶的代表。新石器时代之后,藏地出现了冶金技术,出现了金属器,也出现了“尚金”审美趋势,但陶器仍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吐蕃时期的陶器造型在延续史前陶器造型特征的同时,还受到汉地制陶技术影响。这一时期的陶器相较于史前时期线条更为简练,大多呈圜底、带耳,大口径,且器身较矮,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的陶器受到曲贡文化影响。此外,彼时的唐蕃联姻为藏地带来大量的手工业技术,尤其是低温铅釉陶的烧造技术,陶工们烧制的铅釉陶产品主要包含日常生活用具和建筑用陶。也是从吐蕃时期开始,陶器的造型有了模仿金属器物的痕迹。康巴地区多为山地,陶罐常用牛皮绳系好背运物资,因此部分陶器上的纹饰也模仿背绳的形态。

图片

图3 白玛群加收藏的古代藏式陶器(壶类)

      白玛群加对传统藏式风格陶器的器用功能、造型装饰以及器物背后的文化寓意都有过深入研究。他的黑陶生产基地展厅中展示着他早年行走各地时收集来的2700多件藏式陶器,囊括炊具、酒具、茶具等不同功能的器物。其中,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陶器有800多件,其收藏体量可谓叹为观止(图3)。如酿酒壶,酿造男性、女性喝的酒在酒壶造型略有区别。酿造男性酒的酒壶整体造型饱满,小颈、圆肩、鼓腹,至底部逐渐内收,装饰有带状背绳纹样,大体形似佛堂上的供钵。酿造女性酒的壶上半段较为斜直,圜底,颈部饰有麻花绳纹。男性喝的青稞酒在青稞煮好后,直接放入罐中,再埋进牛粪中发酵9天即可,一般在亲友团聚时饮用。女性喝的酒是保胎用的药酒,用脉花党参、手掌参和鬼臼,加上9个羊头(白脸红眼羊3个、黑头羊3个、黄头羊3个,3种羊为不同年龄段的公羊)以及青稞一同熬煮一天,而后加入酒曲发酵。这种保胎药酒从加工到发酵一共需要10天,发酵完毕后再装入陶罐,埋在羊粪里10个月,女性从怀孕第一天开始喝,直到孩子出生停止。

图片

(图4)

图片

(图5)
     又如他收藏来的一件第4代囊谦王时期(约14世纪初)的黄陶壶,壶腹贴塑有吉祥八宝纹图样,壶把手为龙首造型,大口流,壶嘴根部有一簇小圆球装饰,其整体形态粗犷敦厚,藏传佛教审美特征十分浓厚。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造型(如慧生酥油壶),都有借鉴这类传统器物的形式语言。(图6、图7)

图片

4囊谦王时期的黄陶壶 

图片

 图7 白玛群加基于传统酥油茶壶造型而创新的器型

三、重新设计工艺流程和制陶工具,以便更多人参与
      17世纪中叶后,藏陶在造型上较以往已有很大的变化,但在制陶工艺上仍然沿用慢轮加内模成型技术。传统藏族制陶工艺包含原料拣选与粉碎、搅拌锤炼、拍泥片、内模成型、泥条盘筑、砑光、堆塑、刻划花等步骤,一般来说,学徒至少需要历经2-3年以上的训练才能做出像样的陶器,而刚接触制陶的人并不能快速地掌握一整套制陶技艺。
     白玛群加经营的黑陶工艺厂目前有3种生产方式,一种是恪守传统制陶制作工艺流程,生产传统藏式陶器。因成型的工序繁复,且对技艺水平有一定要求,适合技艺娴熟的学徒;第二种便是引进汉族地区的陶瓷生产工艺,如石膏模辅助的注浆或印坯成型、滚压成型等,以生产造型简单的奶茶壶、茶杯、茶盏一类器物,这类工序便是带动当地民众参与黑陶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最后一种是黑陶或红陶小佛像和擦擦的生产,泥塑小佛像的生产主要以铜制模具在泥片上捶打而成。过去制作佛塔擦擦也是在铜制或陶质模具种按压成型,但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不适合大批量生产。为此,白玛群加特地设计一套擦擦生产流程,即泥料经真空炼泥机搅炼后直接用铁质模具切出粗糙的大型,再将粗形放置于精模中用冲压形式挤压成型。重新设计的生产流程和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即便是60-70岁的老妪也能在几分钟内掌握。(图8、图9)


  图引进石膏注浆和滚压成型技术批量制作较为简单的器型

图片

图9 擦擦制作过程

    据了解,黑陶工艺厂的打制陶擦擦的女工月收入均在6000-9000元左右,白玛群加在中间起到生产组织者和技术把控的作用,除去基础材料和烧制费用,其余全部归女工们所有,因此厂里的工人积极性很高。可见,通过上述工具和工艺流程的设计,使得更多人参与到黑陶工艺厂的生产中,同时提高了当地的人均年收入水平。

图片

    图10 正在装窑准备烧制擦擦的白玛群加

 四、促进传统工艺的乡村美育
     在囊谦县城的香曲河畔有一处产业扶贫园区,为囊谦县政府于2016年筹建,园区内设有研发楼、厂房、孵化园、员工食宿楼等设施,目前有牦牛绒加工、牦牛乳制品加工、青稞产品加工、藏香、藏酒、唐卡等囊谦县特色民族产业入驻,主要为了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来帮助当地实现脱贫。白玛群加的黑陶工艺厂于2022年入驻,至2023年,陶器的制作和生产全部搬迁至此,目前约有32名员工。
     自从入驻产业园区后,每天都有10-30名附近居住的老年人前来学习做陶。据介绍,老人们完全熟知厂房的营业时间,便每天按时来到厂房同厂里的员工学习制作陶器。这些老年人的身份有出家人、职业陶工或牧人等。来学习的目的主要有3种,分别为对制陶很感兴趣、打发无聊的老年时光或赚一点零花钱。如笔者当时随机采访的一位65岁的老先生,他早年以放牧为生,曾间歇学过制陶,来厂里再度学习制陶能够唤起他年轻时候的情感联结;又如另一位70岁的觉姆,她每天来厂里学习制陶纯粹是出于兴趣,希望在学习制陶的过程中锻炼手脑,修养心性。(图11)


11 前来生产车间学习做陶的老年居民

      从白玛群加的介绍里可知,他基本不认识这些前来学习制陶的老年人,但他从不干涉他们学习,并打算再增设桌子和工具,以方便他们进一步学习。这些老年人来学习的时间和频率是随机的,人多的时候能够绕工作台两圈。笔者认为,这些现象无形之中促进了传统工艺乡村美育的发展,只有黑陶在当地发展到有一定影响力以后才会出现此类现象。人到了年迈时期,对自身价值感受力会降低,容易觉得自己无用,学习制陶的过程不仅活跃了身心,也能从中找到自身存在价值。
五、小结
      囊谦黑陶因使用天然陶土、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而成,除作为基本生活器具外,还被广泛运用于藏医学中的医疗器具,如炼药瓶、水银提取器、陶帽(主要治疗头疼或脑膜炎)以及陶火罐等。又由于其使用牛粪烧制,进而被人们认定为具有药用价值,食用黑陶煨煮出来的食物可起到治疗胃病的效果,是人们盛放青稞酒、酥油茶的不二选择。(图12)

图片

图12 盛放酥油茶的红陶壶和黑陶杯

      目前,囊谦藏黑陶被列为旅游生态“三黑一红”(黑陶、黑青稞、黑青稞啤酒、藏红盐)的重要发展产业之一。在2023年囊谦县政府打造的以“囊谦县城(香达镇)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生态文化旅游新格局下,白玛群加计划在现有生产的基础上,申请开设黑陶制作体验店,建设藏陶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囊谦藏黑陶,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弘扬藏黑陶文化。笔者认为,在上述传承和发展基础上,当代从事囊谦藏黑陶制作的手工艺人还需力求做到以下4点:一是努力精进制陶技艺,以提高制品的做工质量;二是能够充分利用本民族文化资源,设计制作体现藏民族特点和囊谦地域特色的陶器产品;三是研究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使陶器的器用功能适应时代变化,满足当代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四是具备解释本民族文化的能力,能够向外界展示或介绍囊谦藏黑陶及其工艺文化。

参考文献

尕玛丁巴江措囊谦末代土王扎西才旺多杰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玉树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香达镇藏黑陶》传统技艺申报材料,由囊谦县文旅局伊西仁增副局长提供。

安久家族是囊谦王室的御用匠人家族,擅长泥塑造像。

邱耿钰藏族制陶与宜兴紫砂成型工艺的比较[J]. 中国陶瓷工业, 2023(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