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乡村振兴和农村牧区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2022年3月12日)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03-14 阅读次数:0

在全县乡村振兴和农村牧区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2022年3月12日)

西然江措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今天安排的一系列工作,也是我县年度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大家都知道,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去年,全党、全国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站在新起点,我们要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农业农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掉队、逐步赶上来,这是我们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三农工作就是抓乡村振兴,抓乡村振兴也是深化推动三农工作,大家对此务必要有清晰的认识和统一的思想。刚才,才仁昂布同志简单回顾总结了2021年全县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对2022年三农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提出了安排意见,我完全赞同,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领会、主动落实,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县“三农”工作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

下面,我结合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提升政治站位,把握核心要义,真正从思想上深刻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我们要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把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图掌握好、领会透,变成全县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第一,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农牧业兴则基础牢,农牧民富则国家盛,农牧区稳则天下安。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摆在优先位置,想方设法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目标高远,涉及农村牧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是党中央为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牧业全面升级、农村牧区全面发展、农牧民全面进步开出的“良方”。同时,在党章修正案里,乡村振兴战略被庄严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振兴”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路径,勾勒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清晰蓝图。总书记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等产业振兴的要求;提出了“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等人才振兴的要求;提出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文化振兴的要求;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生态振兴的要求;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等组织振兴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我县乡村振兴实际结合起来具体抓、抓具体,才能确保政治方向不背、政治原则不违、政治路径不错。在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建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总结了五年来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王建军书记的讲话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抓住用好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努力实现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的目标。

第二,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提升“三农”水平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三农”工作,全县农牧区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趋优的良好态势,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过去五年,我县聚焦精准、紧盯目标、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通过“十个一批”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力有序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自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26.5亿元,“两不愁、三保障”取得显著成绩,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6%降低到了2020年的1%以下,全县28个贫困村和41个非贫困村的6654户32301个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目标,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壮举,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下,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获得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二是农村牧区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产权制度、土地“三权分置”、耕地草原流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改革试点工作,稳定农村牧区土地、草地、林地承包关系,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以合理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发展坚守底线,为发展营造环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拓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促进了农牧区繁荣、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三是农村牧区人居环境达到新水平。农牧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和“林草长制”,深入推进河湖生态治理。加大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力度,持续深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四是农村牧区社会焕发新气象。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实现动态“清零”,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增强群众道德意识、文明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发挥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有益经验,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紧跟发展潮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提升全县“三农”工作水平。

第三,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需求。以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审视我县“三农”工作,主要面临农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破解难题。一是基础仍然薄弱。虽然说囊谦县是一个以小块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耕地面积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是玉树州的“农业大县”,曾在玉树的历史上辉煌一时,被称之为“玉树粮仓”,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全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优,优质农产品品牌少、产量小,缺乏精深加工,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由传统农业向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还任重道远。二是农牧民仍然不富裕。尽管近年来我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快增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5058元增长到2021年的9591元,年均增长15%。但是我县农村牧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缓慢,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后劲不足。从当前我县各乡镇和村社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真正能拿出手、叫得响的产业还不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特别是贫困户在发展产业上积极性还不高,依靠产业增收的渠道还很窄,产业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三是农牧区环境仍然不优美。我县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仍然很多,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待提升,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与县城反差很大,一些农村牧区垃圾、污水缺乏有效整治,农村牧区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四是农牧区治理仍然有短板。因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县许多农牧民逐渐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搬迁至县城或其他地区,导致我县一些地方农牧区空心化、农牧户空巢化、农牧民老龄化不断加剧,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是普遍现象。一些地方移风易俗成效不佳,婚丧嫁娶和宗教负担重,“禁宰惜售”思想严重,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现象屡禁不止,个别地方特别是扶贫领域“微腐败”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逐步解决问题,要持续巩固和提升“精神脱贫”的经验和做法,持续深化宣传教育和组织引导,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有效减轻婚丧嫁娶经济负担,转变“禁宰惜售”思想,破除陈规陋习,大力减轻群众宗教负担,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二、坚持标本兼治,聚焦重点任务,持续保持对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攻坚态势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三农”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必须明确思路、把握重点,将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具有囊谦特色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推动全县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谱写新的篇章。

一要聚焦脱贫质量,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近几年,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扶,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实现了如期脱贫摘帽的伟大壮举。通过几年的集中攻坚,纵向比,全县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但是横向看,与全国、全省其他地区及州内其它兄弟市县相比,还是有不少的差距。相对来说,总体处于低水平的脱贫。如防返贫致贫风险点高,群众的脱贫稳定性不够扎实,产业后续发展动力弱,有些村社的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依然不够完善,脱贫质量不够高,距离群众所期盼的幸福生活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急需解决的。对此,应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体制、加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拓展,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

二要聚焦产业兴旺,着力壮大农牧业特色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加强品牌化特色化培育,坚持“生态、有机、绿色”发展方向,以建设“畜牧业强县”为目标,以安全可控作为囊谦农畜产品最突出的品质,全力打造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抓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县建设,开展绿色农业增效行动,持续深化土地违法问题、耕地非粮化和耕地污染综合整治,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加快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实施“囊谦黑青稞”品牌战略,逐步扩大“粮改饲”种植面积,推动落实“四个一万亩”种植计划,完成“三黑一红”品牌注册,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现代化,促进农牧互补发展。大力实施牦牛产业项目,科学推进畜群、畜种结构改善,通过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实现草畜动态平衡,促进牧民减养不减收,推动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使草场、牲畜、劳力“三要素”整合率分别达到82%、91%、77%。促进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按照先行先试原则,加大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促进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持续深化精神扶贫,转变牧民观念,加大牲畜出栏,年度牲畜出栏率、母畜比例和商品率分别达到23%、52%和16%。持续推进“三区三州”和“牦牛产业”项目,挖掘内部潜力、鼓励勤劳致富。推进县强农惠牧生态利民有限公司规范运营,打造“公司+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统筹、整合全县农畜产品资源,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囊谦实际的农牧互补发展路子。实现链条化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产品,拓展以黑青稞为原料的黑啤酒、挂面、饼干、糌粑等系列产品加工,生产以芫根为主要原料的饮品、含片等抗缺氧系列产品,加强产销对接,尝试将囊谦打造成为黑青稞品种繁育和输出基地。全力支持“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商业发展模式,加强农牧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带动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农牧区三产融合,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三要聚焦生态宜居,着力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践行“两山”理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系统治理,不断增加生态价值,增强生态价值转化能力,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抓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环境富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和“林草长制”,深入推进河湖生态治理,让良好生态环境始终成为囊谦最靓丽的风景、最宝贵的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洁净美”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净河、净郊、净巷、净厕专项整治,扎实有效推进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按照网格化管理和城乡一体化联动的原则,探索推行“生态管护员+”新模式,加大村容村貌和农牧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真正使我县广大农村牧区生态美、环境美、居住美。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示范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微改造、小改进、精提升,推进农村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加快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突出做好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农业、休闲养生等服务业态,让群众既能在发展生态经济中鼓起“钱袋子”,又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要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提振农村牧区精气神,增强农牧民凝聚力,培育社会好风尚。要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制定印发《囊谦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着力建设“六好”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增强群众道德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发挥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深入开展好儿媳好公婆、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传承发展优秀文化,广泛开展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将孝亲敬老、重诺守信、邻里互助的传统伦理继承好、发扬好,将我县格萨尔、卓根玛等传统民间艺术保护好、传承好,编排推出更多精品剧目,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推进移风易俗,要持续深化“精神脱贫”,健全完善村规民约,转变“禁宰惜售”思想,破除陈规陋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人情陋习和攀比浪费之风,形成崇尚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五要聚焦治理有效,着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健全有机统一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要搞好村民自治实践,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常态化,着力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要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把乡风文明、乡村秩序治理和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宣传教育,强化农村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惩“村霸”、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实现德治、自治、法治有机统一,确保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六要聚焦生活富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必须围绕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要促进农牧民增收,持续做优合作化种养、电子商务、特色手工艺等特色劳务品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加大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农牧民到外地打工就业,支持家庭牧场、手工作坊等发展,支持组建各类形式的合作社,让群众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农村牧区教育事业,强化农牧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牧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提升责任担当,强化保障措施,努力形成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强大合力

实干才能取得实效。各级各部门要把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硬化措施,强化保障,系统推进,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促进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一要健全体制机制。要坚持党委把方向、出主意,政府做规划、抓落实,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乡村振兴和农牧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的责任制和督查考核制度、追责问责制度,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的工作要求,形成“三级书记”抓的工作格局。二要强化责任落实。全面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帮扶单位及帮扶责任人省委帮扶责任,打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拉紧责任链条,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要坚持统筹规划。各部门和各乡镇要对所有的行政村、自然村进行摸底调查、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重要景点、农牧业园区、居民小区等空间体系,把规划落实到每一寸土地上,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四要强化驻村管理。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选派管理,完善工作例会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工作报告制度、纪律约束制度,强化暗访检查,督促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履职尽责。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实战化培训,以训促学,以考促学,提升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五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快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解决资金碎片化和资金“趴窝”、闲置等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六要抓好项目实施。不能盲目地异地置办产业和商铺,要在带动、盘活当地产业发展上多想办法。要突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把产业资金整合起来捆绑使用,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潜能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谋划做好产业项目规划,储备一批补短板、增后劲、管长远、带全局的重点产业项目,解决产业同质化、小弱散、效益不佳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抢抓机遇,积极加强与省州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争取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力争为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更多的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七要拓宽筹资渠道。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更多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和三农事业。持续强化监督检查,严肃查纠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八要强化考核评价。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纳入推进乡村振兴考核范围,作为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重要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嘉奖。对考核排名靠后、履职不力的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问责。九要配强基层组织队伍。要坚持把政治素质高、带动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从政治上、待遇上给予倾斜,着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打造成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专家队伍”。  

同志们,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目前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将每项工作都分解到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项目上,一项一项抓进度、一件一件抓落实、一条一条抓督促,确保我县农村牧区和乡村振兴工作,行稳致远,开花结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